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專訪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孔子學院馬方前任院長祖拉桑——

結緣中文 情定不疑(孔院之光)

本報記者 陳靜文
2025年07月25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1991年,祖拉桑(右)和同學在北京大學校門口合影。

  202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世界中文大會上,祖拉桑作為“孔院之光”致謝銘牌獲得者代表發言。
  受訪者供圖

  祖拉桑,馬達加斯加科學院通訊院士、塔那那利佛大學人文學院高級助理研究員、馬達加斯加—中國友誼協會秘書長。1975至1980年,她在中國北京學習中文和哲學。

  2008至2022年,祖拉桑擔任塔那那利佛大學與江西師范大學共建孔子學院馬方院長。期間,她積極爭取當地教育部門、教育機構及社會各界支持,推動學院發展為促進中馬文化教育交流與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2024年世界中文大會上,祖拉桑獲頒“孔院之光”致謝銘牌。

  

  “我很驕傲,北大是我的母校”

  從塔那那利佛大學退休之前,祖拉桑擔任該校孔子學院馬方院長,同時是文學院哲學專業教師,而她的哲學基礎,是在北京大學留學期間打下的。

  “我會在哲學專業課上,給學生介紹《論語》《老子》《庄子》,讓他們自己查資料學習。”祖拉桑說,她還很喜歡讀《孫子兵法》。在她看來,中國哲學思想和非洲哲學有不少相通之處,比如都強調仁愛。

  今年71歲的祖拉桑,出生在一個十分重視子女教育的家庭。1974年,她從馬達加斯加的一所高中畢業后,進入塔那那利佛大學法律系讀書。那時的她,不曾料想一年后申請到了中國政府獎學金,前往中國學習哲學,並因此改變了之后的人生。

  1972年,中國同馬達加斯加正式建交,並在兩年后設立中國政府獎學金,接收馬達加斯加學生來華留學。就這樣,1975年9月,祖拉桑和一名歷史專業的馬達加斯加男同學一起踏上前往北京的旅途。與此同時,兩名中國學生前往馬達加斯加學習,其中一人名叫薛金維,后來曾先后擔任中國駐馬達加斯加使館政務參贊、駐加蓬大使和駐喀麥隆大使。

  彼時,她對中國的了解還僅限於“國家很大、離馬達加斯加很遠”。而這種模糊的想象,很快被北京街道景象、天安門、校園師生以及一筆一畫的漢字所覆蓋,變得真切而具體。

  從1975年9月到1980年7月,祖拉桑在中國學習了5年,其中第一年是在北京語言大學(當時名為北京語言學院)學習中文,之后4年則在北京大學哲學和中文專業度過。

  祖拉桑的母語是馬達加斯加語和法語,在來中國之前她從未接觸過中文。談到語言學習體會,她說:“雖然法語被稱為世界上最浪漫的語言,但是中文也很吸引我。漢字是象形文字,一個字就仿佛是一張圖片,這和拉丁語系的文字有著根本性區別。我用鉛筆寫出來的中文算是很漂亮的,因為我寫得很認真。”

  憑借大量努力,祖拉桑在一年中文培訓期內基本度過了語言關,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中文和哲學本身都很難學,對一個外國人來說,用中文學中國哲學更是難上加難,更何況儒家、道家等中國哲學思想往往是他們首次接觸的內容。

  生性要強的祖拉桑不甘落后。為了學懂中國哲學中的許多深奧概念、跟上班級進度,她比中國學生多花了幾倍的氣力。任課教師看到這名外國學生用中文完成的作業十分出色,一度產生了誤會,詢問她是否借鑒了其他同學的作業,后來才知道,這是由於祖拉桑經常去圖書館鑽研法文哲學資料,並且花很長時間來寫作業。

  “拋開這個小插曲,我很欣賞中國老師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祖拉桑說,“看到我們有不理解的知識點,老師有時會來學生宿舍輔導,這在馬達加斯加是不會出現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三年如一日的努力,祖拉桑順利取得了由北京大學時任校長周培源簽發的哲學系本科畢業証書。她至今仍珍藏著本科成績總表,上面的評語寫道:“該生學習認真、刻苦,較好地掌握了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漢語的聽、說、寫的能力較強。畢業論文《學習毛澤東同志關於理論和實踐之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結論》,觀點正確,層次清楚,語言流暢,成績優秀。”

  完成哲學專業課業之后,出於對北京生活的喜愛,祖拉桑並沒有立即回國,而是滿懷熱忱地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繼續進修了一年漢語。

  “我很驕傲,北大是我的母校。在北大,我有很多美好的青春回憶。”祖拉桑一邊翻著相冊,一邊對記者說。相冊中有一名英國女生,當年祖拉桑和她都浸泡在中文語境當中,兩人使用中文對話,而不必學習對方的母語。

  “最近還有中國朋友通過微信發給我北大校園現在的照片。我一看,變化可真大。”祖拉桑笑著說,記得2012年她擔任塔那那利佛大學孔子學院馬方院長時,曾回到母校一次,當時的校園就已經和20年前大不相同,“若非有人陪同,都要找不到路了”。

  “中文教學是我畢生的事業”

  憑借留學期間積累的知識,1980年回國后,祖拉桑進入塔那那利佛大學文學院任教,擔任哲學專業助理教師。她原以為此后40多年的職業生涯都將專注於哲學研究,然而18年后孔子學院的建立重新喚起了她與中文的緣分。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中文得以與更多馬達加斯加人產生了連接。

  2008年11月,江西師范大學與塔那那利佛大學共建的孔子學院(下文簡稱“塔大孔院”)正式揭牌,這是馬達加斯加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是江西省高校在非洲建立的首個孔子學院。

  在塔大孔院創辦之初,會講中文或是對中文感興趣的馬達加斯加人很少,中文班第一年隻招到62名學生。而在之后的17年裡,祖拉桑以孔院為中心,建立起輻射馬達加斯加的中文教學網絡——不僅積極推動3所高校開設中文專業,面向30多所大中小學及社會機構開展中文教學,還為政府官員、企業員工、華人子女等群體定制中文課程,同時開設中華才藝、漢語廣播等特色課程,促成建立“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有力推動了中文教育和中國文化在馬達加斯加的發展。

  截至目前,塔大孔院已經累計培養各類漢語人才12萬余人,其中漢語本科畢業生超1200人,先后有753人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華留學,畢業后進入馬達加斯加政府機關和多個領域的中資企業工作﹔2024年度,塔大孔院本部組織的各類中文考試報考人次突破3700,為歷年新高。

  “中文教學是我畢生的事業。”採訪過程中,祖拉桑用中文一字一句地講著,把這句話鄭重重復了3遍,生怕由於自己發音不准確導致記者聽不明白,“我今年71歲了,還在做塔大孔院的顧問。”

  如今,塔大孔院已建立起一支由22名中方教師和23名專兼職本土教師組成的中文教學團隊。在採訪過程中,一名畢業於塔大孔院、現在正擔任中文教師的馬達加斯加小伙承擔了部分翻譯工作。他向記者介紹,在塔大孔院任教需要滿足4個條件:HSK六級水平、通過HSKK(漢語水平口語考試)、擁有碩士學位以及中國留學經歷。而他本人就曾在江西師范大學完成了兩年的深造學習。

  “像他這樣的本土中文教師,正是塔大孔院的人才培養方向之一。面對當地的中文零基礎學員,本土教師會比中國教師更容易與他們溝通。”祖拉桑欣慰道,多數畢業生從事翻譯工作,也有學生赴華深造或參與中非合作項目,中國企業在當地增多也帶來就業機會。

  活動+合作,提升影響力

  “選手須使用中文演唱……唱法不限,旋律優美,內容健康。”兩周前,塔大孔院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其承辦的第五屆“馬達加斯加好聲音”中文歌曲大賽通知。這項比賽,已經逐漸成為該院經典的中文活動之一。

  “我擔任院長時,曾在現場觀看過歌曲大賽復賽。參賽選手們演唱得很動聽,中文發音也十分清晰,如果閉上眼睛聽,我真的會以為是中國人在唱歌。”祖拉桑說,參賽者在學習中文歌詞的過程中,不僅能提升中文識字能力、強化中文聽讀水平,還有機會通過優美的歌詞感受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內涵,從而增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據她介紹,塔大孔院每年都會舉辦各類中國節日慶典、“孔子學院日”和“中國文化日”活動,組織師生面向社會開展國際中文教學文化藝術活動,通過展示武術、太極、書法、戲曲花臉、剪紙、茶道、詩歌朗誦、中國烹飪藝術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當地民眾能夠從多個角度了解中國文化。這些活動不僅校內師生參與度高,而且在社會上也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除了建立中文教學網絡和舉辦多元活動,祖拉桑在推動學術和文化合作方面也作出了積極努力:2015年,塔大孔院與江西師范大學共同成立了馬達加斯加研究中心﹔依托孔子學院平台,她幫助塔那那利佛大學與中國多個教育機構建立聯系,合作伙伴包括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魯班工坊、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

  一批批留學交換生、一個個校際互訪高校研修團、一場場夏令營或冬令營活動,見証著中馬兩國在科技、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走向深入、日益密切。

  “就在前幾天,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研修團來到塔大孔院,和我們的學生舉行了一場友誼籃球賽。”擔任採訪翻譯的塔大孔院本土中文教師說道。研修團向塔大孔院贈送了一個全體球員現場簽名的籃球,這個承載著雙方情誼與共同記憶的籃球,將作為中馬青年友好交流的象征,永久珍藏於塔大孔院的展示櫥窗內。

  作為塔大孔院顧問,祖拉桑對中馬兩國人文交流的未來還有很多期待。“隨著馬達加斯加與中國關系的不斷深化,未來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中文人才。通過加強中文教育,進一步鞏固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交流,這始終是塔大孔院為之努力的方向。”她說。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