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玩物採真:中國古代游戲史》——

“古人真會玩”有何文化意蘊

蔡豐明
2025年07月25日09: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佚名《馬球圖》(唐代)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供圖

  游戲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游戲。襁褓之中,拍起手掌,蹬動雙腿,做出天真動作﹔走進學校,課余和同學們玩老鷹抓小雞、躲貓貓﹔到了老年時代,閑暇之余,許多人也會玩棋牌類游戲。

  過去,較少有人來專門探討游戲。游戲很難在學術研究的殿堂中佔有一席之地。當前,“文化熱”不斷高漲,特別是通俗文化、娛樂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對游戲也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游戲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

  文化心理學家認為,動物運動系統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內在地要求動物不斷運動,使其產生一種運動欲,這種欲望一般在物質追求的實際活動中得到滿足。當功利性的活動不能滿足運動欲時,動物就會自發地“無目的”地運動。功利活動過量時,機體又需要緊張后的放鬆,這時動物會表現出消閑式的“無目的”運動。這兩種“無目的”的運動,便是游戲產生的生理機制。

  娛樂性、規則性和文化性是游戲的基本特點。游戲活動后,人們會產生愉悅、舒適、興奮的感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而所有游戲都必須在一種事先規定的、為大家所遵守的規則中進行。古代節日習俗中有諸多娛樂活動——蹴鞠、擊球、射箭、斗草、登高、走月,其中蹴鞠、擊球、射箭、斗草都有一整套固定的活動規則,因此是游戲活動,登高、走月雖然也有娛樂性,但因隨意性較強,不能稱之為游戲。

  人們常常按照自己的要求、目的來設計和進行游戲活動,在從事游戲活動時,把自己的主觀精神和價值取向融入其中。因此,游戲活動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這是其文化性所在。據文化人類學家考察,一些高等動物也有與人相似的“游戲”活動。區別在於,動物游戲不能體現自我價值,所以不具有文化性,隻有人類游戲才是具有文化學意義的娛樂活動。

  中國游戲史源遠流長。如果從史料記載的先秦時代斗雞、走狗、六博、踏鞠等古老游戲形式算起,中國游戲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如果從發掘的考古材料來看,中國游戲史一直可以推演到遙遠的原始時代。《玩物採真:中國古代游戲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記錄的就是中國古代紛繁多樣的游戲形式,多姿多彩的游戲場景以及形形色色的游戲軼事,它們組構了一幅長長的、色彩絢麗的中國游戲史畫卷,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人類文化史上的獨特創造。

  游戲史與社會史、生活史、民俗史關系密切。社會條件、社會背景和社會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游戲活動的存在方式和基本特點﹔各種獨特的游戲活動,又會在各個層面上影響和作用於社會。而今,雖然許多古代游戲的身影已經湮滅了,深藏於這些游戲中的文化意蘊卻是持久的。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5日 20 版)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