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學:
圍繞國家發展所需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能成為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的創校學生,我感到非常激動。”7月24日,浙江省天台中學2025屆畢業生趙宛琪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近日,趙宛琪被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類錄取。這是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設立以來首次招收本科生。
近年來,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福耀科技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大學陸續成立,並逐漸成為考生的擇校新選擇。新型研究型大學究竟“新”在何處?其在辦學定位、培養模式、學科設置等方面有何特色考量?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新型研究型大學為何“走紅”
今年6月,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獲批設立。寧波東方理工大學黨委委員、校長助理、戰略規劃與發展部部長葉文明介紹:“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的定位是新型研究型大學。學校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強化基礎研究、聚焦前沿交叉、突出工程技術,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學最近頻頻“走紅”。但事實上,作為大學發展的新形態,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我國興起已有十余年。在2020年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被正式提出。“之所以稱之為新型,是因為與老牌的研究型大學相比,這類院校往往具有小而精、高起點、國際化、創新創業導向等特點。”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奇說。
“伴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升級、高等教育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環境的變化等因素,新型研究型大學由此產生。”李奇介紹,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后發優勢,其專業學科的設置和人才培養能夠更加精准快捷地與人工智能、人機互控、量子信息等國家和地方科技以及產業發展戰略對接起來,在推動科技和知識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代以后,全球科技變革催生出一批多元化的新形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究型大學雖然辦學時間短,但它們呈現出國際化、學科交叉、通專結合、寓教於研等特點。這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流動性,更好地滿足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需要。”李奇說。
以科技創新服務發展需求
南方科技大學通過學校與市場發展需求的緊密結合,推動科技創新﹔西湖大學圍繞成果轉化全鏈條,打造具有西湖特色的雙螺旋架構服務體系……相較於傳統大學,新型研究型大學更重視“研究性”,以科技創新服務國家和社會需求。
“學校小班化的培養方式非常吸引我。”趙宛琪告訴記者,除雄厚的師資力量以外,學校還提供了高層次科研平台和實踐機會,以及充分的個人發展空間。
在個性化培養和專業學習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學構筑了更為開放的生態和空間。以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為例,該校設置數理基礎科學、智能制造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個本科專業,按計算機大類招生。學生第一學年不分專業,第二學期末可以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專業。
“我們構建了書院制與學院制協同育人的方式,希望打破學科邊界和藩籬,促進交叉融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葉文明介紹,學生入學后,學校會為其配備書院導師,指導開展通識教育、素質提升和大學規劃等。大二學年起,學校會再配備一名學術導師,針對學生的專業教育提供個性化指導。
“在教學科研機構設置上,除了理學部、工學部和信息學部,我們還設有人文社科中心,負責開展人文社科課程建設與授課,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素養。”葉文明說,“我們認為,科學家除了在實驗室做實驗,生活也應該是多姿多彩的。”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意義不止於育人。李奇說,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優越的工作環境,能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強大動力,其獨特的產學研關系也可以為學術人員的創業和畢業生的就業提供多種可能性。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缺乏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以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分考生不再一味追逐名校,而是根據自身興趣、能力與未來職業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這要求大學要堅持自己的辦學定位,走出一條特色辦學之路。對於新建大學來說,尤其如此。”他說。(記者 夏 凡 通訊員 姚 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