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有機肥“穿”防晒衣 雨養麥田增產五成


7月25日,山西農業大學教授李廷亮團隊透露,他們研發的“旱地小麥夏閑有機復配改土全年覆蓋蓄水增產技術”在示范田中成功應用。實打驗收結果顯示,應用該技術的小麥畝產量達到288公斤,遠高於傳統雨養小麥200公斤的畝產量。李廷亮解釋說,通過為旱地麥田施用有機肥並採取防晒措施,可有效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播前土壤底墒,從而使小麥增產約50%。
黃土高原地區年降水量有限,約500毫米,且多集中在7月至9月。這期間雨量雖然豐富,但蒸發量也大,導致僅有20%至50%的降水被植物利用。水分不足是黃土高原地區作物穩產高產的主要障礙因素。李廷亮介紹,目前山西省的小麥種植主要是在晉南地區的冬小麥,其大量需水的生育期與當地降水季節錯位。在每年的7月至9月夏閑期,有效蓄集降水並轉化為播前土壤底墒,是實現旱地小麥高產的關鍵。
李廷亮團隊依托“西北區中低產田種養結合地力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黃土高原旱作適水改土與產能提升技術模式及應用”項目,經多年試驗研究與示范,創新性提出了技術方案。該技術包括在小麥收割后施用特定有機復混肥,深翻土壤以混合秸稈和殘茬,並使用遮陽網覆蓋地面。冬小麥播前,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入化肥,並採用壟膜溝播模式種植小麥。李廷亮解釋說,這一系列措施協同作用,構建了優質的土壤生態環境,提高了雨水的利用效率,進而提高了小麥產量。
在晉南地區的試驗田中,採用此技術的小麥產量達到了353公斤/畝,遠高於傳統雨養方式。此外,在洪洞縣示范田的實打驗收中也取得了相似的成果。李廷亮表示,該技術將在山西晉南的旱地小麥種植區進一步推廣應用,為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保障區域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持。目前,李廷亮團隊與洪洞縣農業農村局合作,在該縣建立了百畝示范田,以展示並推廣這項技術。 (記者趙向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