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影響鳥撞事故的關鍵因素


鳥類因誤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擊建筑物,被稱為“鳥撞”,是威脅鳥類種群的重要因素之一。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與多家保護機構共同發起的“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項目團隊調查發現,除建筑表面覆蓋玻璃的比例外,夜間燈光與建筑周邊植被分布共同構成了引發鳥撞的高風險因素,其影響發生機制可能比此前認識的更為復雜,並且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存在差異。相關研究成果系統性揭示了影響鳥撞事故的關鍵因素,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生物保護》上。
2021年至2023年,“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項目在春秋候鳥遷徙季,面向全國范圍組織公眾志願者持續開展系統性調查,累計超過6.5萬筆有效記錄,共記錄到758隻鳥撞個體。調查覆蓋了全國32個省(區、市)的3078棟建筑,其中,14%的建筑物都發現了鳥撞現象,且秋季發生鳥撞的建筑物比例和鳥撞物種數量要遠高於春季。隻在秋季被發現有鳥撞現象的鳥類裡,絕大多數是遷徙候鳥,而隻在春季發現的鳥類裡,超過一半是不參加遷徙的留鳥。
不同於此前國外研究聚焦單個建筑夜間燈光對鳥撞產生的影響,研究團隊從更大時空尺度開展系統量化研究,發現夜間燈光影響機制可能受到空間尺度、遷徙種群的年齡結構、繁殖行為等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秋季夜晚,建筑物周邊100米范圍內的燈光會顯著增加鳥撞風險,隨著建筑物周邊夜間燈光強度和范圍的擴大,對鳥撞的影響風險還會加劇,從而証實了光污染對候鳥遷徙的干擾。然而,春季的夜間燈光影響卻不像秋季那樣顯著,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春季是鳥類繁殖期,鳥類對強光的回避行為有關。由於缺乏飛行經驗,加之天氣條件多變,當年出生的幼鳥在秋季遷徙時更容易受到燈光干擾引發鳥撞。
研究認為,鳥撞風險是鳥類豐度和易撞風險的疊加效果。植被在很大程度上會通過影響鳥類豐度和行為來影響鳥撞風險。研究發現,建筑物周邊1公裡至10公裡半徑范圍內植被覆蓋率的增加會提高鳥撞風險,這可能是因為植被吸引了更多鳥類活動。但與此同時,建筑物5米范圍內的樹木卻可能成為降低撞樓風險的“緩沖帶”,特別是在秋季。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近距離的植被可能通過改變鳥類的飛行速度和軌跡來起到保護作用。不過,不同樹種對鳥類行為的影響存在差異,不能簡單地將“種樹”視為解決撞樓問題的萬能方案。
“這項具有公民科學性質的研究幫助我們在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不僅填補了我國在鳥撞研究領域的空白,同時也為全球在鳥撞模式和機制上提供了新的証據與研究視角。”昆山杜克大學研究員李彬彬說。(記者徐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