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獨特優勢 奉獻教育智慧
擔起構建中國哲學社科自主知識體系時代重任


【專家視點】
推動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新時代青年社科學者必須擔負起的時代重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范式變遷,為青年學者深度參與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提供了機會窗口。青年學者思維活躍、科研方法訓練扎實、國際視野開闊,應更主動地融通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積極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在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中留下值得自豪的青春印跡。
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青年學者具有獨特優勢
“數字原住民”,助力數智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創新。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哲學社會科學共同體認可的世界觀、本體論、方法論等正面臨范式變革的沖擊。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偉大成就,賦予了我們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范式變革的重大時代機遇。新舊范式的不可通約性,讓作為“數字原住民”的青年學者推動數智時代哲學社會科學范式重構的“先天優勢”更加凸顯。青年學者能夠發揮擅長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新工具、新手段的優勢,植根於中國偉大實踐,提出自主性、原創性、標識性的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
廣闊國際視野,助力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創新。21世紀以來,信息通信技術迅速發展,人類獲取信息更加便利。這一代青年學者從接受科研訓練開始,就直面“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等世界之問。作為文明古國,我國形成了獨屬於東方的哲學、文學、藝術、經濟和政治。同時,我國的數據和語料具有獨特性,通過構建自主的數據信息收集和處理體系,可從我國獨有的歷史文獻、社會現象等中萃取出更深層次的見解。因此,青年學者可在賡續文明的過程中發揮國際視野更廣闊的優勢,積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在世界舞台上講述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創設世界性議題,彰顯文化自信。
同時,青年哲學社科學者學術成長於學科交叉融合時代,有著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創新的知識儲備,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扎根中國大地、放眼國際全局,在推動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貢獻重要力量。
構建良好學術生態,讓青年學者奉獻青春智慧
青年哲學社科學者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生力軍,要堅持黨對新時代青年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構建良好學術生態激發其動力、培育其學術能力,為他們搭建舞台,引導並支持他們為黨和國家事業奉獻青春和智慧。
激發青年參與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動力。一是支持青年拔尖學者在重大項目中領銜擔綱。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重大專項項目中,要大膽使用青年拔尖學者,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大力支持青年拔尖學者開展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相關研究。二是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培養工程。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強化學術傳承,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體系。通過產學研協同、長周期培育、超常規支持、激發創新活力,鍛造政治堅定、學養深厚、勇於創新的青年學術生力軍。三是擴大青年人才的研究資助規模、賦予青年學者科學研究更多自主權。優化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支持方式,不斷擴大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的資助規模,充分賦予青年學者研究方向決定權、團隊組建權、經費支配權。四是建立符合青年人才特點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青年人才“蓄水池”,優化分類分層、多維度、長周期考核體系,把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貢獻作為考核的重要維度。
提升青年參與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能力。一是推動文理學科大跨度交叉融合,加快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式的拓展與重構,為多學科知識交互、方法移植、理論互鑒提供便利和實踐場域。圍繞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學科專業群,培養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二是構建政產學研協同的創新生態,整合創新資源,切實提升青年學者扎根中國實際、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發揮青年學者“智囊團”“思想庫”作用,聚焦時代問題,推動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彰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引領力。三是推動組建青年交叉研究團隊,強化有組織科研。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聚焦前沿交叉領域,開展新興議題研究,加大對青年學者牽頭的跨學科組隊、跨校組隊的支持力度。
為青年建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舞台。一是大力度支持青年學者參與國際學術治理體系。如擔任國際期刊編委、國際學術社區治理團隊成員等。二是大力度支持青年學者參與多層次學術平台。如打破資歷限制,支持青年人才多層次參與學會組織治理運營。三是大力度支持青年學者參與創建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等平台。可重點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級、區域級、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研究基地等,開放、共享實驗室非涉密數據、資源、設備,優化資源分配,促進青年學者產出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成果。
(作者:劉洋,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浙江大學數智創新與管理實驗室執行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