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隻旅不學”“隻學不旅”“隻學不研”——
暑期“研學游”,如何實現“研學優”?


探秘甲骨文密碼、體驗“空中飛車”、學習有趣的力學原理,了解文物發掘過程……正值暑假,不少中小學生奔走在博物館、科技場館、古建筑、田間地頭,體會研學的樂趣。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銜接,研學不僅能讓學生開闊眼界、增廣見聞,更能啟發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知行合一的道理。
然而,研學火熱的同時,家長們也不乏擔心。社交平台上,“如何甄別‘研學營’的資質?”“高質量的研學活動什麼樣?”等話題熱度居高不下。今年暑期研學活動有哪些新特點,這一活動為何持續升溫,家長們的擔心有“解”嗎?
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項目式、跨學科、有深度的研學更受歡迎
記者了解到,今年暑期,一些項目式、跨學科、有深度的研學實踐更受歡迎,學生通過調研形成報告,進一步增強實踐能力。
近日,在湖北宜昌,文旅部門邀請中小學生“打開時光寶盒,解碼文化基因”。
連續舉辦三年、由湖北省文旅部門打造的“暑期第一課”研學品牌正式“開課”,吸引了不少孩子參加。
“今年‘暑期第一課’的主題是‘青春與長江一起奔騰’,活動主要目的是弘揚長江文化,讓學生在研學中感受長江文化的源遠流長,增強為新時代奮進的愛國熱情。”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處長劉偉偉說,示范課之后,整個長江流域相關省市會聯動推出有深度有針對性的暑期研學活動,豐富學生暑期生活。
北京是暑期研學熱門目的地,近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10條“夏日研學 走讀北京”研學游線路,將首都科技魅力、歷史底蘊、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融入沉浸式的學習之旅。
“不再只是游覽景區和名校打卡,而是走進智慧倉庫,體驗一件商品的‘奇幻漂流’歷程﹔參訪人工智能企業,建立對高新科技的認知。”武漢市民李女士的兒子剛剛結束了在北京6天5晚的研學活動,“這些都是孩子平日裡接觸不到的新科技領域,他的知識和視野都有所拓展。”
2024年7月,在“探北疆文化,做強國少年”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徒步研學活動中,作為帶隊教師之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廣華學校語文教師陳晨曾與初三年級全體師生一起徒步穿行大漠18公裡。
“在老師們的鼓勵、帶領下,學生們挑戰體能極限,磨礪意志。”陳晨說,那次活動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師生們在包鋼工業園實地了解大國重器如何鍛造,在沙漠科學館見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沙漠露營地探究天文奧妙,在鄂爾多斯草原感受草原文化的獨特風情。通過北疆之行,同學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學識,鍛煉了體魄,強化了集體凝聚力,也學會在逆境中團結協作,步履堅定,追尋夢想。”
在江蘇吳江開弦弓村,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和中小學的學生共同組成實踐團,分批次走進費孝通先生筆下的“江村”,立足不同主題、不同視野,開展對江村的“切片式”研究。
“我們把江村的孩子作為參與創造性工作的一員,鍛煉孩子們提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研究家鄉、發展家鄉並形成傳承江村文化的自覺。”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田凌暉說。
在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師劉暢看來,研學實踐活動不僅是知識學習的延伸,更是家、校、社共同營造的另一個育人場域,通過實踐,同學們的身心受到鍛煉,專業本領得到提升,理想信念也更加堅定。
“研學熱”與評價方式改革密切相關
“研學並非新生事物,以高中為例,此前高中課程標准中明確規定的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必修內容,很早就已被納入高中教學體系並賦予學分。”山西大學附屬中學退休語文教師胡翠蘭指出,近年來研學熱度不斷攀升,深層原因與評價方式改革有關,“新高考對提升學生閱讀廣度與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研學是提升學生實踐素養的重要途徑,契合素質教育方向,亦是新高考評價的內在要求。”
劉暢表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空間不僅在課堂和校園,實踐一線更是育人的重要陣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明確提出統籌推動價值引領、實踐體驗、環境營造,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就指出,各地要建立健全中小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評價機制,把中小學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情況和成效作為學校綜合考評體系的重要內容。“學校要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樣化發展的前提下,對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情況和成效進行科學評價,並將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採訪中表示。
“當前,暑期研學的供給側在不斷創新升級。暑期研學的市場供給已不僅是簡單的游學,越來越多集科學、人文、藝術、運動等模塊為一體的項目式、跨學科的研學正成為趨勢。這種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素質的研學更有意義、更有質量。”劉暢說。
“政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研學資源豐富,是當下研學活動火熱的主要原因。”陳晨說,當前,單純的課本知識已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實地體驗的研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與現實結合,培養觀察力、實踐力、創新力、思考力等綜合能力,滿足孩子們對探索未知的渴望。各地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如博物館、自然保護區、歷史遺跡等)也為中小學生研學提供了多樣選擇與有力保証。”
帶著問題走進世界,帶著思考回到課堂
除了研學帶來的驚喜,一些家長也向記者反映了研學活動存在的亂象:有家長表示,“有的活動名為研學,卻隻‘游’不‘學’,隻在各種景點‘打卡冒泡’,相關知識發個宣傳冊了事,孩子收獲不大”。也有家長表示,“給孩子報了地質類的研學,現場活動少,隻在賓館播放PPT,甚至發練習冊做題,隻‘學’不‘研’。”
好的研學活動什麼樣?記者了解到,《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各中小學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隻旅不學”或“隻學不旅”現象。
記者注意到,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上,點擊“課后服務”下的“研學實踐”標簽,出現的網頁顯示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平台”,這也意味著,在繼續上新研學實踐基地的同時,教育部已建立起機構資質審查、課程備案、安全監控一體化的研學服務平台。
從2017年開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陸續入選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這些單位都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的熱門目的地。
“當前家長和學生重視研學,家、校、社組織開展的各類研學活動蓬勃發展,這是一個好現象。”胡翠蘭認為,研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擁抱廣闊天地。但若缺乏充分的知識儲備與科學設計,研學效果可能會打折扣,“推動研學高質量發展,需在內容深度與組織專業性上持續深耕,真正釋放其連接書本與社會、賦能未來人才的教育價值。”
“好的研學旅行,要有明確的目標、專業的師資、安全的保障及透明的監管。”劉暢強調,研學不是漫無目的的游玩,而是根據所聚焦的主題,明確目標和定位,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匹配行程和課程安排,讓學生學有所得,“要想真正發揮研學營‘研’和‘學’的作用,關鍵看教師。研學既不能是打卡式的觀光,也不能是變相補課,而要真正體現實踐性、體驗性、研究性、互動性,這就需要專業的師資團隊全過程啟發、引導,並從過程、結果兩個方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真正做到‘以學生成長為中心’。”
劉暢強調,健康和安全是研學活動的基本底線。因此,研學組織方必須在住宿、餐飲、交通等各方面制定詳細的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形成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相關政府部門也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平台加強對研學機構的資質准入、質量評估、信息公開、退出機制等方面的一體化監管。
陳晨建議,研學活動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目標清晰的主題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與課本知識深度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要依托專業人員制定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研學方案及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世界,帶著思考回到課堂。要通過研學活動讓學生真正有所觸動,感受到“真善美”,激發家國情懷,激發對人生、社會、自然、生命的思考。
(記者 張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