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素養融合、能力融會、培養融通

改革教師教育,支撐高中多樣化發展

2025年07月29日08:53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改革教師教育,支撐高中多樣化發展

【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筆談】

高中向上貫通高等教育,向下銜接義務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統籌推進市域內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探索設立一批以科學教育為特色的普通高中,辦好綜合高中”。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堅持素養融合、能力融會、培養融通,培養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層次優秀教師,為高中學校多樣化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是師范院校和高水平綜合大學的職責使命。

素養融合

適應高中學校多樣化發展需求,建設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素養融合是基礎。素養融合既包括政治素養、學科素養、數字素養等各個核心素養的內在融合,又蘊含各核心素養之間的統一和諧。

政治素養方面,要堅持政治過硬和師德高尚的統一。政治性是教育的第一屬性,高中教師擔當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根鑄魂,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師德高尚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標准,隻有弘揚教育家精神,強化師德師風教育,才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格健全是師德高尚的基礎和表征,對於 建立良性師生關系、 塑造學生健全品格、 激發學習動力等至關重要。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積極心理品質﹔聚焦自我認知、心理韌性、社交能力等,培養健全人格。

學科素養方面,要堅持學科專長與跨科全能的統一。當前,我國高中學校教師以單一學科背景為主,難以適應未來高中多樣化、差別化、個性化教育的需要。培養高中教師學科素養,一方面要發揮專業優勢,開設厚基礎、寬口徑、多樣化的教師教育課程,培養學科知識扎實、專業能力突出的學科專長﹔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科能力發展的多重性,強化跨學科交叉復合培養,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培養“一專多能”的全科型教師。同時,按照專通融合的原則,加強通識教育,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提升准高中教師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數字素養方面,要堅持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數字素養是數字時代高中教師的必備素養,既要始終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教育數字化的價值旨歸,推動教育教學范式變革, 提升教學效率, 豐富教學手段,精准因材施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等,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教育賦能作用﹔又要引導准高中教師正確認識數字技術可能引發的技術依賴、數字鴻溝、隱私泄露等風險,恪守數字倫理道德准則,通過數字素養重構教育生態,推動教育現代化進程。

能力融會

在高中學校類型多樣化、課程多樣化及學生發展多樣化的背景下,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能力融會是關鍵。唯有推動關鍵能力的融會貫通,才能為高中多樣化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教學能力方面,要堅持弘揚傳統與科技賦能的融合共生。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功。多樣化發展場域下的高中教師,既要強化“三字一話”等教學基本功,掌握 教學設計、 課堂實施、 課堂管理、學生發展指導等基本技能,發揮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等傳統教學方法優勢,又要因應多樣化發展和教育數字化大勢,注重傳統與科技融合,培養分層分類教學、普職融通銜接、數據驅動教學、AI技術應用、數字資源開發等能力,注重從傳統單一學科教學能力向跨學科整合能力轉型,實現教學能力提升的“乘數效應”。

科研能力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雙向協同。科研能力是教師革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的核心驅動力,是未來高中教師從“知識傳遞者”蝶變為“教育生態設計師”,實現高中多樣化發展“各美其美”的核心支撐。培養未來高中教師科研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調適協同,從真實教育情境出發,以破解學生的多樣化發展、 青春期煩惱、職業生涯規劃等現實問題為邏輯起點,同時錨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全人培養價值目標,遵循實踐—理論—實踐的邏輯進路,既回應現實又觀照目標,最終形成兼具現實溫度與理論高度的科研成果並應用於實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成人成才。

創新能力方面,要堅持技術倫理與守正創新的有機耦合。數字時代高中教師的創新,是在堅守教育本質與育人匠心基礎上的創新,堅持技術倫理批判與守正創新的辯証統一、協同共進。革新教育理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推動專業的智能化、個性化、高階化發展,要在用AI、大數據、XR等技術開展沉浸式學習、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和差異化教學,打造跨校虛擬教研社區等的同時,堅持以技術倫理為教育技術的道德邊界,防止主體性、師生關系、價值追求等異化,使創新回歸“培養完整的人”這一教育原點。

培養融通

建設適應高中多樣化發展、素養融合、能力融合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培養融通是必由之路。通過構建主體深度協同的育人共同體,鍛造環環相扣的成長鏈,拓展虛實結合的實踐域,方能培育出兼具深厚學養、精湛技能、宏闊視野與創新勇氣的未來高中教師。

培養適應多樣化發展的高中教師隊伍,必須堅持多方培養主體的深度協同。要推動高水平大學與師范院校協同,構建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高中學校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要推行“雙導師制”(高校導師+高中導師)或“三導師制”(高校導師+高中導師+行業專家導師),提升學生理論研究、教學實操和創新實踐能力。

鍛造復合型教師核心能力,必須堅持培養過程集成,全鏈條環環相扣。一是“招生—培養—就業”貫通,堅持招生端前置,從源頭提升教師教育質量﹔打造融合化、個性化、智能化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師范+專業”交叉融合﹔堅持就業端精准匹配,建立高中教師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實施“訂單式”培養等。二是“課程—教學—實踐”連通,優化課程體系,著力構建“學科知識+教育學+數據素養+特色模塊”四維融合的模塊化課程群﹔深化教學改革,推進數字化教學,推動高校教授與高中名師協同授課等﹔通過觀摩、助教、實習、頂崗等,提高實際教育教學能力。三是探索“高中學科特長班—本科師范專業—教育碩士”培養一貫制,推進本研銜接師范生公費教育,有序推進教育博士培養等。

培養未來的高中教師,還必須打破時空束縛,賦能教學創新,推動培養范式從“場所固定”向“學習泛在”、從“技能傳授”向“生態融入”戰略轉型。要堅持課上課下協同,建立課上知識輸入與課下實踐輸出的強連接,形成“認知輸入—實踐輸出—反思優化”的螺旋式上升通道。要堅持校內校外一體,打破大學“象牙塔”壁壘,校內重構實訓空間,建設智慧教室與跨學科實驗室等,校外與優質高中、企業、社區等共建協同育人基地。要堅持線上線下融通,通過虛實融合、多場景融合,打破時空界限,實現同時同地、同時異地、隨時隨地進行泛在式、個性化學習。

(作者:王輝,系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