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關鍵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基礎在教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重要部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須以教育為支點,撬動農業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協同共振,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集聚效應、倍增效應,方能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筑牢基底。
教育筑基:建強教育“主陣地”
學科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支柱,是創新的戰略支撐。面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需求,必須緊密契合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全方位推進農林學科供給側改革,構建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學科體系,推動傳統農科適應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借助非農科的力量,實現內涵深化和提升。要聚焦農業“卡脖子”核心技術,面向智慧農業、生物育種、智能裝備、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構建“農業+”學科專業新格局。
推動教育數字化是信息時代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舉措。鑒於傳統涉農教研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均衡性,應加大力度推進數字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通過建設國家級、省部級涉農虛擬仿真教研室、涉農優質在線課程資源庫等方式,促進優質教研資源普惠共享,賦能現代農業高素養人才培養。要引入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賦能沉浸式、交互式智慧教學場景搭建,破解傳統農業教育資源有限、實踐不足等難題。要推廣項目式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強化解決復雜農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產學研用的精准對接,是實現“新”與“質”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要持續優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鼓勵和支持農業高校與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等深度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現代農業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和實習實訓基地。要優化“解決問題式”人才培養機制,將產業和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項目、技術難題引入教育教學課堂,使解決問題成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強化農科教協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帶領學生深入農業企業、合作社、田間地頭開展實踐教學和科研攻關,培養更多適應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科技增效:打通創新“大動脈”
原始創新對於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持續加大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投入力度,著力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壯大基礎研究先鋒力量,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勇闖科學“無人區”。聚焦生物育種、農業人工智能、新型綠色投入品、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碳中和等關鍵領域,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強有組織科研戰略謀劃,布局建設一批農業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系統集成。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協同創新網絡,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向產業一線、田間地頭的轉化。高校層面要敢於打破以學院、學科為單位的傳統科研組織體系,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組建跨學院、跨學科的多學科領域交叉創新力量,促進科研資源集群化發展。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機制,推行“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協同攻關,以產業需求錨定研發方向,暢通供需精准對接機制,確保科研成果符合生產實際,破解“研用脫節”困境。要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支撐體系,支持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概念驗証中心等平台建設,提供成果評估、中試熟化、市場對接、法律咨詢等全鏈條、專業化服務,補強“中試—交易—推廣”鏈條。高校、科研院所層面要建好“點—線—面”結合的社會服務與技術轉化推廣體系,建好“科技小院”等社會服務站點,用好“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化雙向奔赴的“快車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人才賦能:鍛造發展“生力軍”
農業人才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要強化農業人才的持續供給能力,注重梯次性、系統化、前瞻性布局人才培養體系,使農業人才梯隊結構更加科學合理。要實施農業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加大力度培養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的領跑者。要實施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聚焦農業裝備、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服務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具備精湛技藝和高超技能的高水平工匠隊伍。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優化農業本碩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高素質農民和鄉村振興“頭雁”培育體系,著力培養一批青年科技人才、鄉土實用人才,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支撐有力的農業人才“雁陣”。
高端智力資源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大膽突破傳統人事關系束縛的人才資源開發模式,推廣“雙聘制”“旋轉門”等機制,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以項目合作、技術咨詢等彈性契約打破制度壁壘,實現人才的雙向流動。要加大力度建設農業高端人才驛站、離岸創新基地,吸引全球頂尖農業科學家以多種形式參與國內創新。要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平台的引領作用,推動跨領域、跨區域、跨國界的農業高端智力資源共享與合作。要注重人才的柔性使用,打破地域、行業、所有制等限制,推動人才在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領域內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人才資源的共享共用。
釋放人才創新活力,評價是關鍵。要著力推進多樣化評價機制改革,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要突出原創性、前沿性評價,側重同行學術認可和論文的影響力、貢獻力、創新性等﹔對技術研發和轉化人才,突出技術突破、產業貢獻、市場價值評價,側重科研成果與產品和市場能否有效對接、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等﹔對農技推廣和鄉土人才,要突出實踐技能、服務效果、群眾認可度評價,側重能否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實用技術,能否真正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要以科學的評價體系破除“內卷式科研”現象,讓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鼓勵他們潛心研究、長期積累,為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李鳳亮,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