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游”與“學”,拓展孩子生命維度


又是一年暑期到,研學旅行的熱潮再度涌動。作為連接校內外、融通知與行的“行走課堂”,研學旅行不僅是帶孩子走出校門、在實踐中學習,更是孩子認識世界、為全面發展打下基礎的重要經歷。在做項目選擇時,家長及學生需要回歸研學旅行的初心——它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普通旅游,而是集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於一體的校外教育活動。其本質,是化育﹔其核心,是讓孩子在廣闊天地間,經歷一場向真向善向美的生命體驗,以“行”實現生命廣度與深度的拓展。
研學是為了孩子的天性舒展
研學旅行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走進真實世界這部“大書”,自然地去讀、去做、去悟。在專業導師帶領下,孩子們不是簡單地“看風景”,而是全身心投入地充分“體驗”。孩子們帶著好奇心和探究欲,親手觸摸不同海拔地區的樹皮,觀察昆虫與植物的共生關系,記錄溪流水質的變化﹔用尺子丈量古老村落裡老宅天井的尺寸,體驗非遺傳承人的竹編技藝,嘗試採用傳統方法拓印一塊磚雕……在研學活動所創設的連續式、沉浸式時空場域中,孩子們通過身體感知空間,通過身體節奏體驗時間,具身建構對空間關系的認知和理解。孩子將會重新“發現”:課本裡的知識,原來如此生動、如此實用。
每一個人都是鮮活、整全的生命體。在與世界的接觸中,孩子的認知、情感、語言、思維,總是與身體體驗共生共長。他們對世界的把握,源於身體與環境的直接互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過什麼樣的生活便是受什麼樣的教育。”研學旅行,正是要為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生活”場域——或是在科技前沿探究創新,或是走進鄉村田野體察民生,或是置身文化聖地對話歷史。
這樣的行程不能是“坐車—聽講—拍照”的循環,因為這樣做會導致孩子的身體被禁錮,感官被閑置,淪為被動接收信息的“觀光客”。家長要避免“一日游”的淺嘗輒止,優先選擇能夠提供連續數日、深度體驗的場所,為孩子提供完整的深度體驗情境。相應地,研學活動須圍繞一個核心問題而展開,堅持以身體活動為中心,強調身體先行,以更多的動態探索代替靜坐聽講。這樣的活動貼近孩子生活、具備探究空間,將引導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合應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讓孩子擁抱自然,扎根生活,調動多個感官直觀獲得對世界的整全認知,這不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是感官的蘇醒和天性的舒展。
研學是孩子整體認識世界的感性方式
研學旅行的獨特價值,在於為孩子系統性、整體性地認識世界提供更多可能。研學具有跨學科整合的天然優勢,以整體性圖景打破學科藩籬,構筑起鮮活的知識生成場域。孩子們走進古老村落,在“古村智慧如何延續”這一核心問題驅動下,可通過丈量屋舍、訪問村民等,具身感悟古老的人居智慧和民俗文化,並通過設計保護方案等,創意構建理想家園……數學、語文、藝術、勞動等學科知識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在解決同一問題過程中自然交織並相互詮釋,最終幫助孩子形成關於古老村落的整體性、情境化的認知圖景。
今天的孩子面對的是愈加復雜、多樣的生活世界,這意味著答案通常並不是唯一的。研學不能局限於單一學科知識的深度開掘或高深理論的掌握,而是要通過自主學習,播下批判性思維的種子。讓孩子置身真實、復雜而有意義的研學情境,知識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成為理解現象、解決問題的必需工具。自然之旅讓孩子以指尖觸摸生命的質感,文化之旅讓孩子以創意實踐感悟歷史的厚重……在身體與真實環境以及環境中的人的深度互動中,孩子的認知自然而然地成長,通過自覺行動與感官體驗感受知識的相對性與動態性,不斷體察知識的深刻意義。由此,他們將認識到世界的復雜性、多樣性,並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好的研學旅行,應以讓孩子學會“當家作主”為著力點。家長和專業導師應成為孩子積極探索、創新創造的支持者,尤其是教師需把握好教育的度,即在安全與方向性問題上“在場”引導,在探索與體驗中則要“隱身”放手。研學過程要慢下來,讓孩子俯下身,專注觀察、記錄植物的生命質感、溪流的水質變化﹔沉浸於非遺傳承人的精湛技藝,並親手編織完成一件工藝品﹔在集體活動和小組任務中,協商制定規則、學會分工協作、自主化解爭議。在研學的集體生活與真實挑戰中,孩子不斷體驗集體生活的意義,從依賴走向自主、從個體走向社群,逐漸養成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這樣的研學旅行,將以其無可替代的鮮活且整體性的體驗情境,實現“五育”融合的育人追求。它將帶領孩子在綜合行動、知識整體建構、自覺自主學習和生活意義的深刻聯結中,收獲生命成長的豐碩果實。
研學要成為孩子養品格、開眼界的成長課堂
研學旅行的獨特價值在於其承載著教育的終極追求——向真向善向美的和諧統一,並在知行合一的實踐熔爐中彼此成就。在真實世界這部“大書”中,孩子們將親歷一堂生動的“社會課”,更經歷一場知情意行和諧共振的完整生命體驗。
好的研學,是集體生活的熔爐,讓孩子在行走中學會做人做事。相互攙扶共走一段艱辛路、手忙腳亂共做一頓飯、經歷爭議后共守一個規則……都能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孩子們自然而然地體驗學習規則、責任、協作與關愛,將向善的抽象價值內化為具體行動。在觸摸歷史、體察社會中,給孩子們播下向善的種子,不斷萌發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朴素情感與擔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孩子們在探索中,更能感受自然造化之神奇、人文創造之精妙,獲得心靈的愉悅與升華。自然山水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城市公園的景觀涌動著律動之美,都會讓孩子開闊眼界、體驗創造喜悅。研學設計的關鍵,在於為孩子搭建理解世界、表達自我的重要通道。在專業教師帶領下,孩子們沉浸在自然風光、藝術殿堂之中,觀察、描摹、創作。親手復現的非遺技藝、合作完成的生態觀察……不僅是孩子創造美的表達,更是在實踐中體悟人與自然和諧之道、習得解決問題智慧的靈動展現。這種基於真實情境的“做中學”,正是“五育”自然交融、協同育人的生動體現。
這樣的行走,早已超越“游”與“學”的淺層分野。它通過將求真的探索、向善的踐行、立美的熏陶熔鑄於真實而深刻的體驗場域,成為孩子錘煉核心素養、奠基健全人格的關鍵教育實踐。經歷如此研學,孩子所收獲的絕非零散的知識或照片影像,而是植根於身體記憶的認知圖式、內化於行為習慣的責任擔當、沉澱於審美經驗的性情涵養,以及由此生成的、面向未來挑戰的整全生命力量——這正是教育回歸育人本真的深刻彰顯。
(作者:李敏,系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