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再添17項新職業——
從新職業透視經濟新活力


點擊播報本文,約
“職業版圖”又更新了!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發布第七批新職業信息,檢驗檢測管理工程技術人員、養老服務師、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等17個新職業及42個新工種“集體上新”。
從“潮流職業”到“國家認証”,這些新職業為何誕生?它們怎樣折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脈動?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與未來?
新技術催生新賽道
“以前別人問我做什麼的,我說‘烤串的’,現在不一樣了,我是‘燒烤料理師’。”在吉林長春,郭彪的燒烤店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他的身份轉變,正是新職業誕生的縮影。
記者了解到,新職業是指社會經濟發展中已有一定規模從業人員,且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和技能要求,但現行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尚未收錄的職業。人社部每年向社會公開征集新職業信息,經過專家評審論証、征求意見和公示、審定和發布等環節,最終確立新職業。
此次發布的17個新職業中,超過半數與新技術、新產業直接相關。其中,“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尤為引人注目。隨著低空經濟成為國家戰略,無人機從航拍工具升級為物流配送、農業植保、應急救援等場景的“空中機器人”。截至2024年底,全國注冊無人機突破217萬架,催生大量“飛手”崗位。
“以萬架無人機表演項目為例,作為規劃員,我們需要對整個無人機集群表演項目進行全流程的統籌。”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楊杰說,正式表演前,需要提前根據場地信號、觀眾視角、天氣風險等進行前置勘測,飛行當天則要嚴格監測風速、溫度、電量、信號強度等參數,表演結束后要匯總數據復盤,提升飛行安全與效率。
同樣站在技術風口的,還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隨著大模型應用爆發,AI“幻覺”、數據安全、倫理風險等問題凸顯,測試員成為AI落地的“守門人”。
“過去測試軟件主要看功能是否正常,現在測試AI要看它會不會‘胡說八道’。”90后測試員李然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團隊每天需設計數百個“陷阱問題”,檢測AI是否會生成虛假醫療建議或歧視性內容。
數據顯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測試崗位需求爆發式增長。2024年人工智能測試崗位招聘量同比激增320%,遠超傳統測試崗位增長速度,“多模態AI測試工程師”的平均薪資相較於傳統崗位高出35%,且遠超IT行業平均水平。在從業群體中,90后群體佔比超過60%,顯示年輕群體對新興技術型崗位的青睞。
近年來,新技術正在創造高附加值的新賽道。“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催生出大量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新職業、新工種。”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指出,人工智能、碳中和、消費升級等新趨勢催生大量數字職業、綠色職業和服務類職業,不僅增加了就業容量,更推動了產業升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新生活催生新服務
“凌晨兩點還在數羊?”這不是段子,而是3億中國人的真實寫照。相關數據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高達48.5%,超3億人有睡眠障礙,其中需要積極干預的達1.5億人。
“睡眠健康管理師的終極目標,是構建‘預防-篩查-干預-康復’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從嬰幼兒期通過教育父母培養健康睡眠習慣,到青少年期糾正熬夜習慣,成年期開展睡眠健康管理,再到老年期睡眠保健干預,每個階段都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服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韓芳介紹。
市場需求有多旺盛?據統計,目前我國專業睡眠服務人員缺口超10萬人,社區睡眠管理服務覆蓋率不足5%,對睡眠健康管理師的需求日益增加,受過系統培訓和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員更是供不應求。
如果說睡眠管理解決了“健康焦慮”,旅拍定制則滿足了“情緒價值”。在新疆喀什古城,旅拍店數量從2020年的2家增長至2024年的16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2000人,年收入達2.6億元,“旅拍定制師”成為年輕人新寵。
“客戶要的不只是照片,是‘在逃公主’的沉浸式體驗。”26歲的旅拍定制師王鯤告訴記者,他需同時扮演“導演、造型師、導游”三重角色:為客戶設計民族服飾造型,規劃“彩虹巷—油畫街”打卡路線,甚至現場教學“維吾爾族舞蹈姿勢”。旺季時,喀什古城的旅拍店日均接待可達80組客人,月營業額高達七八十萬元。
喀什技師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黨支部書記肖倫勝表示,當前旅拍行業持續壯大,市場競爭正推動該行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亟須更多專業人才加入。
從“睡個好覺”到“旅拍定制”,新職業、新工種精准捕捉消費升級的“痒點”。正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張成剛所言:“新職業不是憑空創造,而是把‘模糊需求’變成‘明確職業’。”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職業的發布是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關鍵舉措。“當前勞動力市場面臨‘有崗無人’與‘有人無崗’並存的結構性矛盾。新職業的發布能夠精准識別市場急需的新崗位,引導政府、學校、社會機構及時調整方向。”
新職業催生新生態
“終於有了‘國家認証’!”得知“家政服務經理人”成為國家認証的新職業,北京陽光北亞家政服務公司業務主管趙小虎倍感振奮。在他看來,這一認証標志著家政行業正從粗放走向精細。
趙小虎介紹,如今客戶需求日益個性化、專業化,尤其90后、00后家庭對育嬰、母嬰護理等服務要求越來越高。為此,他的公司建立起“7天崗前培訓+回爐提升”體系,每周開設崗前班、母嬰班和育嬰班,周末還針對阿姨們的具體需求開展提升培訓。每位家政人員都需經過系統培訓和嚴格考核后才能上崗。
“目前,家政服務已細分為母嬰護理、收納整理等10∼12個工種。持証上崗的阿姨薪資水平顯著提升,育嬰嫂月薪可達到8000∼15000元,優秀的甚至突破2萬元。”趙小虎說,更可喜的是,公司已有從一線阿姨成長為管理人員的成功案例,為從業人員開辟了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
在趙小虎看來,新職業認証既解決了外地大姐的就業問題,又滿足了北京家庭的用人需求,真正實現了“服務一個客戶,溫暖兩個家庭”的宗旨。隨著行業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家政服務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產業升級的齒輪正在全國各地加速轉動。在東北地區,燒烤料理師職業認証正推動“地攤烤串”向“標准化餐飲”轉型,讓傳統美食煥發新活力﹔在廣東,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助力中小工廠通過跨境電商平台將產品遠銷海外市場,打開了對外貿易新通道﹔在江蘇,持証上崗的鋼結構裝配工使裝配式建筑施工效率提升30%,為建筑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新職業的發布不僅清晰定義了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崗位及技能要求,更為技術應用落地和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明確的人才支撐,成為激活創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基礎。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加快職業標准制定修訂工作,組織制定新職業的國家職業標准,構建多層次、相互銜接的職業標准體系。同時大力開展新職業培訓,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的項目化培訓模式,開發配套的培訓大綱、教材和課程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記者 邱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