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保定學院畢業生赴疆任教群體代表李桂枝、王偉江——

用知識的清泉,一點點浸潤這片土地

本報記者 丁雅誦
2025年09月12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李桂枝(一排右二)、王偉江(二排左一)和其他赴疆任教教師合影。
  資料照片

  黃沙從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刮來,漫過公路,爬上土牆,眼前變成昏黃的一片。新疆且末便處在這片沙漠之中。

  開學了,且末縣第一中學教室裡,教師李桂枝、王偉江又回到了他們熟悉的講台。他們潛心耕耘、默默奉獻,傳遞著保定學院畢業生赴疆任教老師扎根新疆的執著與溫情。

  25年前,一次改變人生的選擇,擺在15個年輕人面前。“我是從新疆來的,那裡特別缺老師,你們誰願意去?”聽完且末縣中學校長的話,王偉江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畫面: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出神地望向遠方。

  “我覺得我應該去,必須去。”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王偉江填寫了志願書。然而,要去的是個什麼地方,怎麼去,他都不清楚。

  2000年8月6日,15個懷著熱情的年輕人走出了太行山。他們坐了三天兩夜的綠皮硬座火車到達庫爾勒,住了一晚,再坐上縣裡派來的中巴,一路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終於,經過五天四夜的奔波,跨越3000多公裡,他們來到了且末。

  為迎接支教老師,且末縣中學師生在門口的土路上洒上了水,隻為壓住能蓋到腳面的浮土。那一刻,李桂枝和王偉江第一次感覺到身上的使命沉甸甸的。

  環境艱苦,但斗志昂揚。15名新教師登上講台,幾乎承包了初一所有科目的課程教學,其中6人擔任班主任。

  教學中,真正的困難慢慢顯現。“課上說話的、扔紙條的,不交作業的……孩子們頑皮得很。”回想起帶過的第一批學生,李桂枝坦言,“一時間不知所措。”

  既然來了,就不能白來。帶著一股子韌勁,李桂枝和其他幾名語文老師開始琢磨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他們結合學生的基礎,創造出涂鴉聯想、話劇情景、分段表演等教學方法。

  這份用心很快結出果實:第一個學期結束,李桂枝的班級語文成績在年級裡位居前列﹔3年后,帶出的學生中考成績刷新且末縣中考紀錄。

  扎根且末的日子裡,李桂枝的課堂也不斷延伸: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班,讓學生在朗讀唐詩宋詞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組織學生聆聽紅色故事﹔與河北唐山結對學校開展“手拉手”融情活動,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她用知識的清泉,一點點浸潤這片土地,滋養了孩子們的夢想。

  2019年,且末縣中學高中部獨立為且末一中,15名老師中的大部分前往高中任教,將一批批學生送入大學的校門。“我們的學生分布在各行各業,老師、警察、醫生、個體戶……都在努力建設自己的家鄉。”李桂枝自豪地說。

  “其實內心也曾猶豫過:要一直在這裡待下去嗎?有沒有意義?要不要回家?親人怎麼辦?”王偉江說,“要說理由,每個人都有很多可以離開的理由。”

  但最終,沒有人離開。“是一種責任吧,很難說清楚。”王偉江的目光望向窗外。

  如紅柳一般,他們深深扎根、堅韌不拔,見証著西部的發展,為廣袤的土地帶去生生不息的力量。

  

  ■記者手記

  書寫“大風刮不走”的傳奇

  當年的青年兩鬢染霜,不變的是他們依然堅守在這裡,在三尺講台繼續書寫“大風刮不走”的傳奇。

  怎樣評價自己?面對這個問題,李桂枝的回答讓人感動:“我們很平凡,平凡得就像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粒沙。因為選擇了遠方,選擇了需要,我們的青春便有了意義。”

  他們不平凡,用真情、熱情和深情澆灌著沙漠裡的花朵。25年來,這批老師為且末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子,這些孩子有的成為鄉村教師,有的奮斗在工程建設一線,有的返鄉創業……教育正在悄然改變西部地區的面貌。

  他們不平凡,用榜樣的力量引領更多青年扎根邊疆。許多年輕教師被他們的故事感動,追尋他們的足跡而來。截至目前,保定學院有400余名畢業生奔赴西部基層一線,他們猶如一顆顆種子,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06 版)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