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万里行”系列访谈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三态协同共育“大先生”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教师是关键。”近日,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
张荣表示,近年来,厦门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坚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
构建仪式浸润、典型引领、师生共筑的三维体系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育者的教育,要把弘扬培育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涵养一流育人生态。”张荣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厦门大学探索构建了仪式浸润、典型引领、师生共筑的三维体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潜心育人。
张荣介绍,厦门大学通过举办新教工入职典礼、新教师“第一堂课”引荐仪式、老教师荣休仪式等特色活动,将百年师德传统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精神传承载体。
“我们持续优化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着力选树‘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多类型师德典范;同时,开设‘身边好老师’‘光荣从教40年’等专栏,出版《我的厦大老师》《南强师者》,用身边榜样激发教师‘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张荣说。
他进一步谈到,近年来,学校秉持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通过构建“工作坊+教学沙龙+竞赛比武”立体化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另一方面,我们推进“三个转变”,以学生为中心重塑师生关系。
“此外,老师们‘大手牵小手’,带着学生更多地开展研讨式、互动式、沉浸式教学科研。同学们学习掌握了新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得到自我提升,实现从过去的‘学生成长共同体’转变为‘师生成长共同体’,共同弘扬教育家精神。”张荣表示。
践行教育家精神,涵养一流创新生态
近年来,在践行教育家精神、涵养一流创新生态方面,厦门大学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术前沿探索深度融合,通过有组织科研、平台聚才、传承育才的全链条布局,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家国担当”。张荣表示,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支点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是厦门大学加快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7年以来,我们共创建了13支优秀教师团队,其中有3支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些团队成员有着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于他们而言,教书育人是使命,科研报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张荣说。
他介绍,厦门大学创建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秉承“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育人理念,持续强化“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磁场效应,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及科技领军人才的影响力、号召力和“传帮带”作用,将团队教师紧紧凝聚在一起,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问题开展重大项目研究,逐步形成了集智攻关、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有组织科研生态,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可以说,教育家精神为厦门大学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力量源泉。”张荣表示。
以人才评价为牵引,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
在张荣看来,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教育家精神的人才生态,用好评价这一“指挥棒”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厦门大学将破“五唯”作为学校推进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让全校师生对教育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大家淡化功利性追求。“破‘五唯’本质上是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是破旧生态、立新生态的过程。”张荣表示。
他谈到,在推进评价改革中,厦大坚持以多维破“五唯”,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扬己所长,不是只盯着论文、项目等过度竞争,而是鼓励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论文、专利、技术报告、咨政建议等形式表达成果,希望教师真正解决科学问题、提供科学价值。
“为更客观评价团队和个人,我们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有序合作,提高教学科研的组织化水平。”张荣介绍,学校还打破“帽子”崇拜,通过打通内与外之间、文与理之间、有“帽子”与无“帽子”之间等各类不平衡制度“梗阻”,扭转简单以“帽子”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不断形成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张荣进一步谈到,厦大强化以教学科研为重心的服务理念,将学校一切管理行为均服务于立德树人工作、服务于师生成长发展,营造尊师爱生重教的校园文化;高度重视优化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人事、后勤服务等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抓好“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提升服务质效,更好服务教师教研工作和发展所需,营造人本服务生态。
面向智能时代,推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革新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加速,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加持,大学的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张荣表示。
他认为,需要清醒看到的是,教育属于“慢过程”。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高校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与社会发展“快节奏”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情况。教师作为施教者,也需要积极应对“快与慢”的适配问题。
张荣谈到,对于高校而言,首要是推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当前,高校教师的角色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智能时代教育引导者”快速转型,这要求教师必须摒弃“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向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同时,应鼓励支持教师主动拥抱新技术,掌握技术赋能教学和科研创新的能力。
“一方面,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学生评价等教学场景中灵活运用技术工具创新模式,辅助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革新科研范式、提升科研效率,实现教学科研的双重突破。”张荣说。
张荣表示,越是身处智能时代,越要强化学生的价值引领、人文涵育和人格塑造。当技术加速重构教育生态时,高校要引导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伦理与规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文教育,确保教育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