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观念机制“双转变”,提升数智时代学习成效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两大核心支撑:教育观念的深层转变与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改革。前者解决“愿不愿用、会不会用”的内在动力问题,后者破解“能不能落地、能不能持续”的外在保障问题,二者协同发力,方能助力AI重塑教育价值。
教育观念需深层转变
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首要障碍是教育参与者(尤其是教师、管理者)对“AI如何重塑教与学”的观念认知偏差。如今的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互联网原住民”,本能地通过屏幕学习;而70后、80后为主的教育工作者,更习惯以书本为核心的传统学习模式。这种代际认知差异,若不通过观念转变弥合,AI技术再好也会沦为“新瓶装旧酒”,难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架。
观念转变的核心是从“独导型教学”到“协同型育人”的认知重构。传统教育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核心”,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收。而AI催生的智能学伴、人机协同模式,本质是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让AI承担重复性知识讲解、个性化学情分析等工作,教师则聚焦能力培养(如思辨性思维、创新能力)与情感关怀。这种转变要求教育工作者摒弃两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将AI视为“替代教师的威胁”。实际上,AI是教师的“智能助手”,例如智能学伴可根据学生错题数据生成个性化练习,教师则可集中精力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项目,实现“人机协同提效”;
误区二:将AI教学等同于“屏幕替代黑板”。若仅用AI播放课件、布置线上作业,而不改变“灌输式”逻辑,则无法发挥AI的情景交互、动态适配等优势,与传统教学很难有本质区别。
只有建立“开放的思想与心态”,认可AI对“教与学”关系的重塑,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素养提升为本”的育人目标。
观念转变的关键是弥合代际学习习惯差异。正如上文所述,学生擅长通过视频、交互游戏、在线协作等方式获取知识,对智能学伴、虚拟仿真学习等模式接受度高。教育工作者若仍固守书本学习的传统经验,可能会对AI教学产生抵触:例如担心学生“沉迷屏幕”而限制线上学习,或因不熟悉AI工具而拒绝尝试人机协同。
这种代际差异的破解,需要教师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拥抱”:一方面,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AI教学工具的使用逻辑,理解“屏幕学习”并非等于“碎片化学习”,而是可通过情景交互实现深度思考;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起点,设计“AI+传统”融合的教学方案(如用智能学伴预习、课堂讨论深化、AI评价反馈),让观念转变落地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体制机制需系统改革
若说观念转变是“内在动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则是“外在保障”。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等价衔接,人工智能+教育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要推动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必须构建适配AI特性的新机制。
改革“刚性选课与评价机制”,适配AI的大规模因材施教。AI的核心优势之一是“个性化”,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不同学生推荐适配的课程、教师与学习路径。为此,需建立“弹性选课机制”,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学校甚至跨区域选择AI推荐的优质课程(如名校的AI通识课、特色学科课),打破“教师由学校分配、课程由年级固定”的限制;同时,需建立“学分互认与微证书机制”:针对AI推荐的线上优质资源(如经过认证的慕课、技能课),制定统一的学分互认标准,同时推出“课程微证书”,解决“线上学习效果不被认可”的问题。
AI推动的自主学习,依赖于“丰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建设和运行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同时,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丰富网上教育教学资源。针对当前线上资源良莠不齐的状况,需要进行体制层面的“标准化建设”,如制定“教学资源上网认证标准”,确保资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突破“以考试分数为核心”的传统评价,建立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养养成”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解决“谁来推动、谁来买单”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需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学校引入AI教学工具(如智能学伴、情景交互平台),对积极尝试人机协同模式的学校与教师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将AI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探索出有效AI教学模式的教师给予表彰与晋升倾斜,改变部分教师“用不用AI一个样”的消极心态。
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育人本质”的回归,从“批量培养”到“因材施教”,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塑造”。但这一回归过程,无法仅靠技术“单兵突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打破认知壁垒、激活内在动力的“魂”;体制机制的改革,是破除制度瓶颈、搭建落地框架的“基”。唯有以观念为魂、以体制为基,双轮驱动、协同发力,才能应用AI技术成就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让教育迈向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新未来。
(作者:李志民,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