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人口结构变迁与地方高校战略定位

2025年09月30日15:52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迁,将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版图。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小学学龄人口已从2021年和2024年开始下降,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2032年达峰。这预示着,8年左右,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时代将正式落幕,一个以质量、特色和适应性为核心的全新竞争时代正加速到来。在这场历史性变局中,承载我国高等教育主体任务、关联无数家庭希望与地方发展的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其战略转型的紧迫性与成功与否,既关系到自身生存,又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与稳定。

向上攀登:在细分领域构筑学术“尖兵点”

“向上”战略的本质,是选择走一条“窄而深”的学术突围之路。它要求学校摒弃“大而全”的综合性思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点,追求在特定细分领域达到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学术水准,从而在高等教育未来的“哑铃”体系(顶部少数研究型大学,底部大量的应用型院校,中部大规模萎缩、合并或转型)形态中,奋力跻身高端一侧。

其核心行动逻辑是“聚焦、顶尖、不可替代”。这意味着高校必须果断收缩战线,基于自身历史积淀、师资潜力和国家需求,精准识别一到两个具有前瞻性和爆发力的学科方向(如生物信息学、精准农业、新材料计算、数字人文等),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实施超常规的资源投入和资源倾斜,如全球引进领军学者,打造精锐科研团队,建设顶级共享平台,并与国家级科研院所、行业龙头研究院及顶尖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共同冲击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其成功标志并非规模的扩大,而是在于能否在该领域拥有定义前沿方向、制定技术标准、决定行业话语权的权威地位,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然而,此路其风险在于极高的机会成本和不确定性,如战略方向的误判、决策层的不能持续、领军人才的流失、长期投入的断层。“向上攀登”更适合那些已具备一定学科特色底蕴、拥有较强资源筹措能力和超凡战略决断力的地方高校。

向下深耕:在城市沃土中扎牢“生命线”

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向下”或是一条更务实、更普适的生存发展之道。此“下”绝非“降格”,而是价值的“回归”与“重塑”。其核心是将学校的办学逻辑从“学术导向”彻底转变为“需求导向”,全身心地融入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生活,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最强大脑”和“人才引擎”。

其核心行动逻辑是“嵌入、赋能、不可或缺”。 实现路径是构建与城市产业、社会、文化深度耦合的“城市即课堂”的共生关系。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与城市主导产业和新兴规划同频共振,甚至领先半步,动态调整。在人才培养上,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组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成为主流,推广“订单式”“项目制”培养,确保毕业生成为“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优质人力资源。在科研转向上,评价标准不应再唯论文,而应看重能否为城市中小企业解决技术痛点、改进工艺流程、提升产品附加值。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最大程度向市民开放,高校学者成为城市决策的重要智库、市民文化生活的引导者。

“向下”是否会与职业院校同质?答案在于找到差异化的价值锚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应体现在技术的复杂性与集成性、问题的综合性与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前瞻性与系统性上。它培养的不是熟练操作工,而是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工艺创新、管理技术团队的现场工程师、技术师和基层管理者。

第三条路:“二元平衡”治理下的生态重构

所谓的“第三条路”,本质绝非简单的“向上”与“向下”的并行策略,而是一场关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其核心命题在于:如何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破解二元对立的困境,实现10%的“学术尖兵”与90%的“应用军团”之间的动态平衡与生态共生,从而在更高维度上重塑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构建并坚守一个超越传统学术单一评价维度的多元价值共识,即一所高校的卓越,既可以体现为在尖端领域创造知识(知识贡献),也同样体现为在区域经济中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价值贡献)。这要求高校具备强大的战略定力,能够抵御“学术惯性”的思维,顶住内部压力,为应用转型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支撑。

其次建立差异化的资源分配与隔离机制。对10%的“学术尖兵”,实施“基于里程碑的契约式投入”,严格对标预先设定的、可量化的学术卓越标志(如顶尖人才引进、国家级平台获批、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形成精准激励,确保战略资源的投入效率。对90%的“应用军团”,推行“基于市场验证的绩效回哺”,其资源配置不与传统学术指标挂钩,而是紧密对接技术转移收入、横向课题规模、解决方案被采纳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培养人才的就业质量等市场验证信号。

最后促使两个系统从物理隔离走向化学融合,形成一个双向溢出的创新生态。通过制度性安排,强制性地创造碰撞点,如设立“学术卓越中心”与“产业创新学院”两类不同的实体,采用差异化的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方式和考核标准,允许教师在不同轨道上发展,并通过设立交叉基金、共建跨学科项目等方式,强制性地促成两个系统间的交流、碰撞与合作,在校内建立“知识转化与发现的中间市场”。系统性地挖掘和提炼90%团队从一线带来的共性技术需求,将其转化为10%团队的前沿研究课题,并将每一次成功的“需求-研究-应用”闭环案例进行制度化宣传,从而持续强化这一生态的价值认同与文化内涵。

“第三条路”其本质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治理体系的创新,成功驾驭内部“10%和90%学科”,并使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难以被模仿的结构性优势,它要求高校不再是学术的单一共同体,而是进化为一个能够同时响应知识前沿和市场前沿的敏捷型、共生型组织,这无疑是地方高校应对时代变局最具挑战也最具潜力的发展范式。

本文系四川省2024-202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校内协同与城际联动改革,促时代新人的培养实践创新》(编号JG2024-09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彤 系成都大学党政办主任、教授)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